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在涂覆三防漆前,清洁与烘板是核心前提:需用异丙醇或专用清洗剂彻底去除板件表面的油污、助焊剂残留和灰尘,再通过 60℃烘烤 10-30 分钟去除潮气(潮湿环境建议延长至 40 分钟)。烘板后趁热涂覆可提升漆膜附着力,避免气泡产生。以下是三种主流工艺的详细对比:
一、浸涂法:传统高效的全覆工艺
适用场景:需整体防护的板件(如小型控制板、密集元器件模块),尤其适合批量生产。
操作要点:
将板件完全浸入三防漆中,停留 5-10 秒后匀速取出(速度控制在 5-10cm/s),避免漆膜流挂。
开放式容器需每周更换漆液并清洁,防止杂质混入;密闭式浸涂设备可通过过滤系统持续净化漆液。
优势:
成本低:无需复杂设备,手工操作即可实现,材料利用率达 80% 以上。
全覆盖:能深入元器件缝隙,无遮蔽死角,适合复杂结构板件。
短板:
漆膜厚度难控制(通常 30-80μm),易因滴流导致局部过厚。
需人工遮蔽连接器、散热片等非涂覆区域,耗时费力(遮蔽工序约占总工时的 30%)。
二、刷涂法:灵活便捷的局部修补工艺
适用场景:小批量试制、局部补涂(如焊点、边缘引脚),或对涂覆精度要求不高的场景。
操作要点:
选用软质羊毛刷或海绵刷,沿同一方向均匀涂刷,避免来回涂刷产生气泡。
边角区域可配合细尖毛刷补涂,确保覆盖完全。
优势:
极致灵活:无需设备,随时随地操作,单块板涂覆仅需 2-3 分钟。
材料省:按需取用,几乎无浪费,适合贵重三防漆(如硅酮类)。
短板:
一致性差:人工操作易导致漆膜厚度不均(误差可达 ±20μm),存在波纹和气泡风险。
效率低:大面积板件需分区域涂刷,批量生产时人均日产能不足 50 块。
三、选择性涂覆:自动化时代的精准工艺
适用场景:中大批量生产、需精准控制涂覆区域的板件(如带连接器的汽车电子板、医疗设备控制板)。
操作要点:
通过编程设定涂覆路径,无气喷嘴(直径 0.2-1mm)可精准喷射,边缘精度控制在 ±0.5mm 内。
搭配视觉定位系统,可自动识别元器件位置,避免误涂非防护区域。
优势:
高效省料:材料利用率超 95%,比喷涂节省 50% 漆液,在线式生产日产能可达 5000 块以上。
一致性强:漆膜厚度误差≤5μm,支持选择性涂覆(如仅覆盖焊点和引脚,裸露散热区域)。
短板:
设备投入高:入门级选择性涂覆机约 10 万元,适合规模化生产。
喷嘴易堵塞:需每日用稀释剂清洗,高粘度三防漆(如环氧类)需配备加热保温系统。
工艺选择指南
场 景 | 优先工艺 | 核心考量因素 |
小批量试制/局部修补 | 刷涂法 | 灵活性第一,无需设备投入 |
全覆防护 / 低成本需求 | 浸涂法 | 适合简单结构,耐受一定厚度误差 |
大批量/精准防护 | 选择性涂覆 | 效率与材料利用率双优,长期降本 |
小贴士:无论哪种工艺,涂覆后需在 25℃、湿度 40-60% 环境中固化(丙烯酸类 24 小时,环氧类需加热至 80℃固化 1 小时),固化期间避免触碰板件表面,确保漆膜完全成型。